耙斗裝巖機是我國70年代采礦出礦的重要方式。隨著采礦技術推進,它的缺陷突出在機動性差、效率低慢、鋼絲繩往復磨損大易斷,礦石大小受限,絞車耗時耗電,耙運距離影響生產能力等等。
電耙斗對礦石塊度一般不能大于200~380mm,因而要求塊度小是耙斗容積小,耙運效率就低,如設備再增大尺寸和重量,就不適宜安裝以及頻繁的移動靠前作業;裝滿系數低,純作業時間少,大部分時間用在崩破400mm的礦石巖渣和移動搬遷電耙靠前固定作業,以及處理漏斗卡塞,設備滑輪、鋼絲繩等等故障,純作業時間只占20%~39%,致使掘進出礦成本巨大;耙運距離使事故增多,效率更低,增大礦塵使通風成本又增加;轉彎作業更難,工作面堆矸渣多又亂,影響其他工序工作;耙斗易被拉出槽釀成事故,耙斗絞車剎車要勤換;不能清底需要人工清底2個多小時;滑輪【尾輪】楔固容易被拔出或拉斷極不安全;
70年代使用鋼絲繩軌輪式耙斗裝巖機【耙斗機】,80年代中期研發使用到了履帶式側卸裝載機,只能用在大斷面與運輸工具并列裝卸。40多年來,巖巷施工技術、施工裝備的發展一著革命性的改變,基本上擺脫了手抱鉆,人裝礦,人推車的方法。80年代提高了巷道單體機械施工技術,到了90年代初期,已開始實踐機械化單體設備成套作業線的大跨越發展,特別是裝運轉載設備履帶式耙斗裝巖機LWLX-120型和梭式礦車的應用。
九十年代初無軌設備出現在運搬使用的設備有:氣動裝運機、柴油鏟運機和電動鏟運機。氣動裝運機運距較短(不得超過50米),耗氣大,出礦成本太高,噪音大,甚至不如電耙出礦。電動鏟運機的淘汰還表現在開采技術和鏟運機不配套,相互干擾,限制了作業效率;污染大;間斷性;次數裝量小等等缺陷。鏟運機輪胎易破損,運距又短,機動不靈活,容積小生產能力受限,巖石塊度也受限;電耙只能直線裝運,調換耙運工作不方便,運距受限,受大塊度礦石影響不能移置一旁耽誤裝運時間。挖掘式裝載機[扒渣機] Crawler Loader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和麻煩。柴油鏟運機污染大,成本高;氣動裝運機已退出市場;電動鏟運機不連續,斗容積太小;都有統一的間斷性不連續,不能爬坡,生產線配套太單一,工效低,不能清底等等缺陷,效果還不如電耙斗。
國內外的生產實踐表明,巷道【井巷】施工無軌設備裝運的發展趨勢是:連續性作業的生產能力,降低掘進出礦成本,提高施工速度;安全環保人性化無污染,噪音小;微型化來縮小井巷【巷道】尺寸,將大大的降低投入成本,又加強了圍巖的穩定性;提高爬行耐磨能力;提高機械化生產線配套的靈活性隨意性搭配;提高機械化純作業時間;加大礦石巖渣塊度的裝運通過尺寸,使1000mm乘1000mm以下的塊度不用改炮,加快裝運施工速度;
井巷【平巷、斜井、平硐、巷道】使用的掘進裝運設備很多,但真正最適宜最先進實用的,自動化的,連續化的,配套靈活的,工效純作業高的采礦設備,只有90年代晚期從露天設備挖掘機、裝載機以及地下采礦設備耙斗機、蟹爪裝載機、懸臂掘進機的綜合缺陷的基礎上研發生產的履帶式耙斗裝巖機【扒渣機】,才真正綜合了歷史上所有采礦裝運設備的缺陷和優點于一身,在礦山洞采15年的使用實踐中得到了可觀的成績和公認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