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名稱:鄭州萬佳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人:薛紅(先生)
聯系手機:
固定電話:
企業郵箱:2052379814@qq.com
聯系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花園北路66號索克黃河建工大廈
郵編:450045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線纜網上看到的,謝謝!
河南煤礦防雷工程,金屬礦業防雷工程,煤礦防雷公司
雷電是發生于大氣中的一種瞬時高電壓、大電流、強電磁輻射災害性天氣現象。全球平均每秒發生雷電100次左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雷電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3000—5000人,財產損失為50—100億元。雷電災害已經被聯合國列為“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被中國國防電工委員會稱為“電子時代的一大公害”。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雷電災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越來越大。電子化時代的雷電災害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燃眉之急,也要求我們必須做好雷電預防和防護工作。
近年來,雷電呈現日趨增多趨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溫室效應”引起全球變暖,導致大氣活動加劇,局部氣候異常、災害頻發;大氣的劇烈活動是空中不均勻電荷產生的基礎,雷暴發生的直接原因。二是近年來城市高層建筑物和智能大廈增多,使用了大量的抗電磁干擾能力相對較弱的電子設備,使得雷害突現出來。三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擴大產生的城市熱島效應,使環境惡化,空氣污染嚴重,空中漂浮物增多增加了雷電“接閃”,“放電”的機會。
在雷擊率增加的同時,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電子、微電子設備廣泛普及;城市智能大廈,通訊設備,工業及生活用電大幅增加,城市電磁場已在自然狀態下發生很大變化;而人們的防雷意識跟不上高科技的發展速度,甚至還只停留在防直擊雷階段,對感應雷造成的遠較直擊雷嚴重的危害認識不足。現代防雷的理論和實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由于防雷措施不夠完善造成近年來雷災損失呈增長趨勢,我區、我市也不例外;1998年8月內蒙中行計算機網絡遭雷擊損壞,直接損失20多萬元,網絡癱瘓達數小時,影響面很大,反響也很強烈; 1999年交通大廈2部電梯的控制設備遭雷擊同時損壞,致使正常的營業無法進行; 2000年8月呼市某軍需倉庫遭雷擊失火,損失慘重。其它如電信、廣播、電力、金融等單位遭雷擊的案例不勝枚舉,2002年5月-8月,內蒙古黨委、安全廳、內蒙古大學、醫學院、呼市消防總隊、呼市電信局等都遭到雷擊,財產損失不計,對工作的影響十分嚴重。2002年8月呼倫貝爾市森林遭雷擊火,森林損失及滅火費用無法估量。2003年包頭市網通、市醫院、軍區某部辦公樓、小靈通機站、有線電視等均遭雷擊損壞。2004年6月下旬,內蒙古華電辦公樓遭雷擊數臺計算機損壞,7月下旬公安廳看守所遭雷擊,706臺雙路供電電源、轉播、微波系統遭雷擊,部分設備損壞,電源損壞嚴重,8月西郊某部隊連續3次遭雷擊,UPS、服務器等設備損壞。雷電是聯合國減災十年委員會公布的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十大自然災害之一。為加強防雷減災的統一管理,防雷減災的有關條目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相應的《防雷減災管理方法》。在全國落實安全生產的統一部署下,我區的《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辦法》自
現代防雷技術強調全方位防護、綜合治理、層層設防的原則,把防雷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雷電電磁脈沖侵入建筑物內微電子設備是多途徑的,其傳播途徑主要有傳導耦合和輻射耦合。傳導耦合又可分為傳導電阻耦合、靜電感應耦合和電磁感應耦合。具體地說,雷電(包括感應雷和操作過電壓)侵入機房及計算機通信等網絡系統的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電源系統引入;信號傳輸通道引入;地電位反擊及屏蔽不良。為了確保設備及通信網絡系統穩定可靠運行以及保障工作人員有安全的工作環境,除了架設良好的避雷針、避雷帶外,還必須在大樓的電源系統(所有供電設備、用電設備、備用發電設備)、天饋系統、信號采集傳輸系統、程控交換系統等所有進行可靠有效的防護,在攔截、分流、均壓、屏蔽、接地、綜合布線等六大方面均作完整的、多層次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