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系統特征
僅從活動的形式上看,物流與人類社會具有相同的歷史。當人們按照自己的目的運送物品、裝卸物品、儲存物品時,就屬于物流活動。這類活動在經濟社會形成之前就存在,例如在日本物流博物館匯編的資料中就將物流的歷史追溯到12000年前[3]。顯然,這不屬于進入二十世紀后才逐步被人們關注的物流范疇。人們提出物流的概念并不斷深化研究物流發展相關的方方面面,是始于物流系統化的產生。所謂系統化,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將至少兩個原來分立的因素加以統籌策劃的過程。盡管目前學術界對“物流”一詞的出現(也就是物流概念的提出)時間、地點、背景尚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物流是在統籌考慮若干個物的流動環節及相應的業務活動后存在一定的節耗增效的效果而提出來的。這就是系統化的基本特征。具體來說,物流活動的系統化,包括內部物流功能的系統化和基于供應鏈的一體化,對此可運用系統方法和總成本方法加以分析研究[1]。
實際上,任何物流方面的理論或實踐的實質主題都不是物流活動本身,而是研究物流活動系統化可能產生的效果,正是追求這樣的效果,不斷推動著物流業的發展。可以說,沒有系統特征,就沒有必要去討論物流問題,物流概念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經濟價值。
1.2 產業特征
這是對物流概念內涵的把握。所謂內涵,又稱“內包”,指的是反映于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對于物流概念內涵的認識,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
(1)物流業是一個服務系統,由一系列為物的流動過程服務的作業構成,其發展的基本宗旨是最大限度地節約物流過程的消耗;
(2)物流業是對物的流動過程進行優化設計并實施管理的系列技術體系,其基本宗旨是實現物流過程的優化。
以上兩種觀點都否認物流業為產業。
(3)物流業是一個產業系統,應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來統籌考慮物流業的發展。
否認物流業為產業的主要論據有三點。其一,產業發展有多種戰略可選擇,其中高投入、高產出是當今發達國家產業發展常用的戰略,這一戰略取向與物流業發展是相悖的,因為它的任何投入都會直接或間接轉嫁到“物”上,而物流業是圍繞著“節約物流過程消耗”這一核心主題尋求發展的,因此不應從產業的層面上考慮物流業的發展問題。其二,物流業中大部分作業內容目前已有產業歸屬,如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等,再將它們歸到物流業,會導致產業重復劃分。其三,物流業的作業內容非常繁雜,技術經濟特征各異,不具有產業同質性的特征。
產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同一性質,承擔一定社會經濟功能的生產或其它經濟社會活動單元構成的,具有相當規模和社會影響的組織結構體系,構成產業須有三個規定性,即規模規定性、職業化規定性和社會功能規定性[4]。
物流是一個產業。對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從產業的基本特征——同質性的角度分析。盡管物流作業的內容非常繁雜,技術經濟特征各異,但它們都共同依托于物的流動過程并為物的流動過程服務,包括流動時間設計、流動空間設計、批量設計、運送、倉儲、流通加工等等,而且物流業是在共同的理念指導下統馭在系統之中的,各項業務之間、各環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共同努力下輸出能提高物流過程效率與效益的、有機聯系的服務體系,具有產業內在的關聯性及類聚性的特征。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物流服務體系內在關聯性(有機整體特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項業務都有可能導致服務體系的輸出偏差。這也可以看成是物流業的統一的目標取向和價值觀念。汽車工業是一個產業,但與物流業類同,生產汽車的作業內容非常繁雜,各項作業的技術經濟特征各異,任何一項作業都有可能導致最終產品——汽車的質量事故。汽車產業與物流產業不同的是前者產出汽車,而后者產出服務體系。兩類不同性質的產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作業有機組合形成的,都具有產業同質性的特征。
第二,從產業的規定性角度分析[5]。首先是規模規定性,即構成產業的企業數量及其產出量必須具有一定規模。雖然我國至今沒有公布物流企業數量的官方統計數據,但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在 “2004中國現代物流發展與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我國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的物流企業已達73萬家[6];同時,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2004年中國內地社會物流總值達38.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9%,創造了8459億元人民幣的物流增加值[7]。可見,我國物流企業不僅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其產值將在GDP中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是職業化規定性,即社會中已經形成了專門從事這一產業活動的職業人員。中國物流人才教育工程于2001年正式啟動,2005年已有140所本科院校開設了物流專業(其中物流管理專業101所,物流工程專業39所);同時,國內外培訓機構開設的各種類型的培訓、考試和認證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如英國皇家物流與運輸學會(ILT)的“國際物流職業資格認證”、中國商業技師協會市場營銷專業委員會“物流管理人員職業資格認證”、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全國物流職業資格認證”以及美國運輸與物流學會的“美國注冊物流師 CTL 認證考試”等,且受訓群體不斷擴大[8]。這些足見我國物流產業已經或正在走向職業化。最后是社會功能規定性,是指這一產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擔當一定角色,且是不可缺少的。物流業的發展和實踐雄辯地證明了物流不僅具有運輸、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信息服務等物理性功能,更為重要的是物流業能夠通過這些功能性活動創造產業增加值,拉動第三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關分析指出,2004年物流業實現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9.5%,已經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穩定因素[7]。
第三,至于發展戰略選擇問題,“高投入、高產出”與物流業發展理念并不矛盾。節約消耗是“產出”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物流產業正是高投入、高產出的領域。
1.3 服務特征
物流產業的主要行為方式是提供相關的服務,如運輸服務、倉儲服務、物流方案設計、工藝流程優化策劃、信息服務、配送服務等。同時,物流企業還會涉及一定的工程技術作業,如流通加工工程(包括包裝工程)、安裝工程、專項技術服務工程等,但這些作業主要屬于輔助性的,產品生產的主體加工過程不在其列。此外,有些時候物流企業還可能從事制造企業的部分工藝環節,但這都是優質物流服務衍生的結果,并不具有本源性,也就是說制造企業讓度部分生產工藝環節的依據不是物流企業從事這一環節的專業水平與能力,而是讓度的物流服務能夠帶來的效益。總體上說,物流具有服務的特征,這是界定產業歸屬的主要依據。換句話說,物流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
1.4 理念特征
如果把具體的作業方式和內容比喻作產業構成的實體,那么理念則屬于該產業的“魂”。只有“魂”與“體”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具有生命力的產業系統。我們認為,理念是與發展邏輯相適應的觀念或理性的、明智的觀念,而指導物流產業發展的基本理念是整體優化。所謂“優化”,其根本標志就是能夠創造使各相關利益主體都能接受的利益增量。它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必要的利益增量;二是該利益增量在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合理分配。物流產業正是在這樣的優化理念指導下逐步發展形成的。“整體”,作為優化的限定修辭,是基于物流產業的層面來界定的,特指參與優化過程的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至少有兩個,最簡單的形式是一方為物流服務的供給企業,另一方為物流服務的對象——物流服務需求企業。因此,物流產業只能從時間、空間、工藝、技術等方面對物流過程進行統籌策劃并提供實施保障的基礎上,通過尋求各相關利益主體均可能獲得可接受的利益增量來謀求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物流服務企業在尋求服務對象以拓展業務時,必須根據服務對象的具體要求(包括經濟利益的要求和具體業務的要求)與自身的資源充分整合有機的結合起來,并以可能獲得的利益水平來決定取舍(合作與否)。更通俗地說,雙方合作的基礎是“雙贏”,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此外,理念特征的引入還表明另一個含義,即研究物流的基礎平臺是在特定理念統馭下的物流產業體系,而不是物流作業本身。脫離這一體系來研究物流將失去其對現實發展的指導意義。例如,只有在物流體系下研究運輸活動,才具有物流發展層面上的意義,如果把運輸獨立于物流體系之外進行專門的分析研究,這只能算運輸業,而不屬于物流業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