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仔豬一般腹瀉率在20%~30%左右,病死率達10%~15%,發病仔豬生長遲緩,形成僵豬,甚至死亡,給養豬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實行仔豬早期斷奶(3~5周齡),是國內外集約化養豬生產中普遍采用的一項先進技術,它是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但在實際生產中,早期斷奶仔豬由于受到疾病感染、飼糧、環境、飼養管理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發生腹瀉又是常見的,它不僅影響到仔豬的生長,而且極易造成死亡,即使是耐過的仔豬,也會造成發育不良,甚至形成僵豬,嚴重制約養豬業的發展。因此,探討該病發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
1.環境變化環境應激,如舍內的溫差超過10℃時,腹瀉率就會增加25%~30%。濕度過高,也會增加腹瀉的次數。
2.飼養方式不當如過度限飼或過度飼喂都會引起饑餓性和多食性腹瀉。
3.消化機能不全仔豬胃內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和胃腸道pH值上升,都為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病源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乳酸菌的生長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
4.免疫力下降:由于母源抗體水平下降,而仔豬自身的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完全、再加上環境、飼料變化等一系列應的反應,使原來不健全的免疫系統有所降低。這樣仔豬對抗病的抵抗力就非常脆弱,致病性大腸桿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就會很容易侵入,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生。
5.病毒性腹瀉:主要是傳染性胃腸炎、流行腹瀉和輪狀病毒感染。以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為特征,糞便腥臭、混有氣泡、凝乳塊或未消化的飼料。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比較高,病死仔豬尸體明顯脫水,剖檢可見腸系膜充血,淋巴結腫脹,胃底黏膜輕度充血,腸內充滿白色或黃綠色液體。
6.寄生蟲性腹瀉:以球蟲、蛔蟲引起的腹瀉較為多見,發生于20日齡以上的豬只,一般呈慢性經過,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難、貧血等癥狀,有的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或有體溫升高。病豬發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為“僵豬”。作初步的診斷。懷疑寄生蟲引起的,可收集糞便作病原培養或作蟲卵檢查。
(二)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斷奶應激引起仔豬腹瀉的應激因素主要有心理應激、環境應激和營養性應激。
減少斷奶應激的措施是:
⑴控制仔豬舍內溫度;保持舍內衛生及干燥。
⑵提早補料;一般于7日齡開始補料,可使仔豬斷奶前消化系統能適應植物性飼料,胃腸消化機能得到加強,從而減少營養性應激的影響。
⑶逐漸斷奶;斷奶應逐漸過渡.即在斷奶前1~5天逐日減少哺乳次數,直至斷奶,以減少心理應激影響
⑷斷奶前采取移母留仔的辦法;斷奶前夜間將母豬移舍,并在斷奶后將仔豬留原圈欄飼喂3~5天,待適應后再進行并欄,以減少環境應激影響。
選擇與豬場飼養規模和工藝相適應的先進的經濟的養豬設備是提高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剛剛斷奶的小豬體質弱,抗病性差,易患疾病,所以保育欄采用復合板或塑料板。
為仔豬提供一個活動的空間我們就設計了仔豬圍欄,并防止仔豬跑出去。護欄有柵條式和隔板式兩種.柵條式有利于通風和觀察,但不利于防疫。隔板式有利于防疫但價格高,仔豬圍欄的長為2.0-2.3米,寬為1.7-1.8米,高為0.5-0.6米,柵格間距不大于40毫米。
滄州市泊頭亨特生產的復合保育是由12塊復合板或雙筋塑料保育床由18塊塑料板組成,保溫效果好,質地柔和,不傷小豬豬蹄。另帶一個鋼板雙面食槽。使用保育床還可以幫助小豬減少轉群應激。仔豬在轉群前是在產床上飼養,保育床與產床上仔豬活動欄相似,有助于仔豬盡快適應養殖環境,減少應激。保育床離地面有30㎝的高度,而且采用的塑料漏糞地板,可以給小豬提供一個清潔、干燥、溫暖、空氣新鮮的生長環境,這樣就能減少小豬的患病率,提高豬場的生產效率。
仔豬保育欄適用于一月后日齡斷奶后仔豬培育使用,仔豬糞便通過漏縫地板落入糞池,避免了豬群因糞便污染導致的疾病,提高了成活率。四周鍍鋅鋼管圍欄,底部全球墨鑄鐵支撐,堅固耐用。
雙體保育床的組成:
仔豬保育床(由18塊雙筋塑料板/12塊復合板)
保育床規格 :連體3.6*2.1米*0.5米
四周圍欄用6分管和6毫米鋼筋盤條焊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