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
暗箱、鏡頭和
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
光圈、
快門、
測距、
取景、
測光、輸片、計數、自拍、
對焦、
變焦等系統,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1550年,意大利的
卡爾達諾將雙
凸透鏡置于原
照相機
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558年,意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
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制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
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于繪畫。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
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
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臺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照相機(20張)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攝150°的
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
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
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
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
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制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
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
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展。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1888年美國
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
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萊卡的前身)、祿來、蔡司等公司研制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
魯道夫利用賽得爾于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于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徠卡單鏡頭旁軸照相機。
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準確度,并首先采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