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名稱:深圳市鑫成順齒輪有限公司
聯系人:何軍(先生)
聯系手機:
固定電話:
企業郵箱:KF851@163.COM
聯系地址:深圳市坪山新區沙博新村同富裕工業區
郵編:518118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線纜網上看到的,謝謝!
什么是齒輪
齒輪是能互相嚙合的有齒的機械零件,它在機械傳動及整個機械領域中的應用極其廣泛。現代齒輪技術已達到:齒輪模數O.004~100毫米;齒輪直徑由1毫米~150米;傳遞功率可達 十萬千瓦;轉速可達 十萬轉/分;最高的圓周速度達300米/秒。
齒輪在傳動中的應用很早就出現了。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機械問題》中,就闡述了用青銅或鑄鐵齒輪傳遞旋轉運動的問題。中國古代發明的指南車中已應用了整套的輪系。不過,古代的齒輪是用木料制造或用金 屬鑄成的,只能傳遞軸間的回轉運動,不能保證傳動的平穩性,齒輪的承載能力也很小。
隨著生產的發展,齒輪運轉的平穩性受到重視。1674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首次提出用外擺線作齒廓曲線,以得到運轉平穩的齒輪。
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齒輪技術得到高速發展,人們對齒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733年法國數學家卡米發表了齒廓嚙合基本定律;1765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建議采用漸開線作齒廓曲線。
19世紀出現的滾齒機和插齒機,解決了大量生產高精度齒輪的問題。1900年,普福特為滾齒機裝上差動裝置,能在滾齒機上加工出斜齒輪,從此滾齒機滾切齒輪得到普及,展成法加工齒輪占了壓倒優勢,漸開線齒輪成為應用最廣的齒輪。
1899年,拉舍最先實施了變位齒輪的方案。變位齒輪不僅能避免輪齒根切,還可以湊配中心距和提高齒輪的承載能力。1923年美國懷爾德哈伯最先提出圓弧齒廓的齒輪,1955年蘇諾維科夫對圓弧齒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圓弧齒輪遂得以應用于生產。這種齒輪的承載能力和效率都較高,但尚不及漸開線齒輪那樣易于制造,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齒輪的組成結構一般有輪齒、齒槽、端面、法面、齒頂圓、齒根圓、基圓、分度圓。
輪齒簡稱齒,是齒輪上每一個用于嚙合的凸起部分,這些凸起部分一般呈輻射狀排列,配對齒輪上的輪齒互相接觸,可使齒輪持續嚙合運轉;齒槽是齒輪上兩相鄰輪齒之間的空間;端面是圓柱齒輪或圓柱蝸桿上,垂直于齒輪或蝸桿軸線的平面;法面指的是垂直于輪齒齒線的平面;齒頂圓是指齒頂端所在的圓;齒根圓是指槽底所在的圓;基圓是形成漸開線的發生線作純滾動的圓;分度圓 是在端面內計算齒輪幾何尺寸的基準圓。
齒輪可按齒形、齒輪外形、齒線形狀、輪齒所在的表面和制造方法等分類。
齒輪的齒形包括齒廓曲線、壓力角、齒高和變位。漸開線齒輪比較容易制造,因此現代使用的齒輪中 ,漸開線齒輪占絕對多數,而擺線齒輪和圓弧齒輪應用較少。
在壓力角方面,小壓力角齒輪的承載能力較小;而大壓力角齒輪,雖然承載能力較高,但在傳遞轉矩相同的情況下軸承的負荷增大,因此僅用于特殊情況。而齒輪的齒高已標準化,一般均采用標準齒高。變位齒輪的優點較多,已遍及各類機械設備中。
另外,齒輪還可按其外形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 ;按齒線形狀分為直齒輪、斜齒輪、人字齒輪、曲線齒輪;按輪齒所在的表面分為外齒輪、內齒輪;按制造方法可分為鑄造齒輪、切制齒輪、軋制齒輪、燒結齒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