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鋪名稱:深圳市創利代理記賬有限公司
聯系人:張先生(先生)
聯系手機:
固定電話:
企業郵箱:749920506@qq.com
聯系地址:江蘇省吳江經濟開發區江陵北路123號
郵編:518100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線纜網上看到的,謝謝!
臺灣經濟騰飛與一口鍋有關?
臺灣70年代街頭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臺灣今日的經濟繁榮局面,也是一代代臺灣民眾奉獻智慧與勞動的成果。50年代初,剛經歷二戰,臺灣半數以上工業設施被摧毀,正處于百廢待興階段。
國民黨政府來臺伊始就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憑借從大陸帶來的黃金儲備和美國為期十五年高達15億美元的援助,完備基礎建設,并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1953年起,臺灣政府實施第一個“四年經建計劃”,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和臺灣制造。臺灣經濟開始復蘇,而現在許多著名的臺灣品牌正是在此時發軔,臺塑、頂新、大同當初都是以重工業起家的,在50-60年代開始轉向民用市場。
到了70年代,臺灣被迫退出聯合國,緊接著美國宣布與臺灣斷交,但同時重大基礎建設快要完成,民眾思潮趨于獨立自強,渴盼用勤奮的打拼實現臺灣地區的經濟騰飛。此時恰好,蔣經國先生就任新一代領導人,他力排眾議決定推行“十大建設”計劃,全方位實現臺灣交通運輸、重工業和能源現代化,給臺灣人民煥然一新的生活風貌。此時勞動密集型工業仍是經濟發展重點,促使原有的家庭結構也在發生劇烈變化。60年代民風保守,婦女是作為賢妻良母的身份存在,除非是勞苦下層女性才會外出工作。可是,隨著勞動力缺口增大和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女性也在尋求自我價值和獨立的經濟地位,成為職業女性。
她們投身經濟建設,無疑也為奮發的社會心理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輕工業、服務業的隨著興盛,和臺灣職業女性的貢獻絕對有不可分割的關聯。而此時的大同集團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加點業務體系,從1949年的電風扇、1960年電鍋、1961年的冰箱,1963年代的洗衣機、微波爐和黑白電視到1969年代的彩色電視,大同家電以其耐用的品質,本土國貨的定位,成為臺灣大部分家庭使用的第一代家電。其中1960年生產的紅色款電鍋的普及率最高,實現了90%的市場占有率。
經過調查,原因之一在于全職工作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借由這些家電可以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而烹飪是占據時間最久且最重要的家務。以前使用柴火灶,劈材生火效率極低,一眼灶只能做一道菜,讓母親們終日忙碌在廚房中。大同飯鍋正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它既吻合了時代需求,又準確把握了民眾集體訴求。大同小家電中心經理謝仁祥回憶,大同電飯鍋推出時,國民所得還很低,家戶都用灶煮飯,電飯鍋幾乎是奢侈品。大同于是從華人蒸燉燜鹵的烹調文化著手,再貼近民眾追求勤儉的心理,喊出大同電飯鍋不只能煮飯,還能燉湯、燜中藥、蒸剩菜,這種“一鍋多用”的要求,果然擊中民眾的心,讓眾多的女性從此可以擁有更多時間學習、工作,成為社會一份子。為80年代,臺灣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