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是1958年北京日報社出版的報刊。1964年由主席親筆題寫報頭。北京晚報歷史悠久, 發行量大,是北京市信譽度、公信力的報紙之一,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北京晚報是一份面向廣大市民的高度密集覆蓋北京市場的強勢主流紙質媒體。北京晚報的歷史悠久,多年來形成了一個無可比擬的品牌,是北京市信譽度公信力的報紙。
2008年3月13日,《北京晚報》創刊50周年展在北京博物館拉開帷幕,此展覽將持續至19日。
作為一份和北京人有著親密關系的報紙,《北京晚報》創刊50周年展不僅展現了《北京晚報》50年發展成就,同時也通過媒體的視角展現了北京50年歷史變遷,以及改革開放30年來的北京新貌。

《北京晚報》創刊50周年展展品豐富而又珍貴,展覽分為“奠定基業”(1958年-1966年);“發展壯大”(1980年-1990年);“開拓創新”(1991年-1999年);“走向輝煌”(2000年-2008年)四個部分。 展品中包括100多個《北京晚報》的經典版面,如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報》創刊號;1980年2月15日《北京晚報》復刊號等。展品中還薈萃了《北京晚報》記者拍攝的200張精彩新聞圖片。
展柜中的100多件實物有很多珍貴史料,如1957年同志同意創辦《北京晚報》的批示就是公開亮相,1964年同志為《北京晚報》題寫的報頭,2001年《北京晚報》記者帶回的“入世槌”的復制品等,則清晰記載了經歷半個世紀《北京晚報》一路走來的足跡。
24年來堅持舉辦百隊杯足球賽、首創“見義勇為好市民”評選、促成兩岸同胞直接通話拜年、創辦“登上健康快車”活動、在“非典”期間推出“護士節特刊”、“尋找北京笑臉選拔‘奧運火炬手’”、與市信訪辦共辦為民排憂解難的“我們日夜在聆聽”專欄、《北京論語》創刊、組成“北京晚報法律專家團”、廣告額單日突破2000萬等,這些“北京晚報大事記”也同時梳理了北京的過往。
簡介
《北京晚報》是由北京日報社主辦并主管的綜合性晚報,在中國首都出版的小型綜合性晚報。由北京市黨委宣傳部下屬的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并主管,屬于的黨產報刊。日出4開24版,每周三、五出32版,每周四出40版涵蓋政治、社會、經濟、體育、文化及商情等各類信息。
”期間于1966年7月21日停刊,1980年2月15日復刊。日刊。4開1張,周末和星期日出4開2張。向國內外發行。日發行量85萬份(1988)。如今的《北京晚報》通過北京市郵政報刊發行局對國內外公開發行,日發行量100萬份,達到120萬份,是全國發行量較大的晚報之一。
宗旨
北京晚報報社社辦報方針是面向群眾,補日報之不足。注意知識性和趣味性,發揮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和人文薈萃的優勢,創造首都晚報的特色,為首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刊登首都新聞和文化、體育新聞為主。
定位
《北京晚報》新聞含量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前沿新知廣泛,“京味”突出,注重思想性、趣味性。 晚報作為一張富有人文氣息和前瞻性的報紙,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新聞格局:把工作新聞、事件新聞、話題新聞、狀態新聞、人物新聞、觀點新聞有機地統一起來,把事實新聞與服務性新聞融為一體,加強新聞的地域親和力,加大都市新聞、商務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觀點新聞的比例,形成了特有的新聞強勢。設有數十個專副刊,倡導知識的革命,雅俗共賞,深受讀者喜愛。
設有“科學長廊”、“陶然亭”、“文苑”、“芳草地”、“美韻”、“人與法”、“諧趣園”、“經緯拾穗”等專刊和文藝性綜合副刊“五色土”。第1版有“古城縱橫”,“本報專訪”專欄。“古城縱橫”是批評性專欄,是群眾自我教育的陣地,很受讀者歡迎。副刊上的“一分鐘小說”專欄,是培養青年文學寫作者的園地。副刊、專刊和文體版上還設有“百家言”、“一夕談”、“居京瑣記”、“周末一手牌”、“星期棋局”等欄目。
周末和星期日擴大文化、體育新聞版面,增出漫畫專刊“刺兒梅”。1961~1962 年鄧拓用筆名“馬南邨”在該報開辟的雜文專欄“燕山夜話”,在讀者中有較大影響。該報經常組織社會活動,為群眾和社會公益事業服務,1984年倡議開展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得到群眾熱烈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