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冊管理
手工藝的發展又反向刺激下游產業的有機更新,這是一個具有發展活力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如果將手工技藝視作“設計”,這正是它介入普通勞動者勞動生產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和力量。陳劍:如果說“設計,為鄉村”是一種倡議,其包含了關注勞動者需求,對實際勞動進行具體化考慮,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用設計的方式。相比于行業協會的成規模、成體系,代表性傳承人或者說是行業領頭人則發揮著自己的“頭雁”作用,盡著手藝人的鉆研技藝本分。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坦言,大環境不一樣了,我們那時候每天靜靜心心地跟著奶奶和媽媽學刺繡,心里是很靜的,現在的年輕人刺繡還要聽耳機和發微信,他們忽略了沉淀的這部分。健全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圍繞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和統一多民族形成發展等重大歷史問題,加強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研究,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考古”等重大項目、推動相關成果保護利用。持續推進平安工程,嚴厲打擊,加強督察、強化隱患整治。
非遺申請管理
去年,筆莊與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開展了一次系統調研工作,糾正了一些對胡魁章制筆工藝的認知和理解,并進行了補充。一是確認了胡魁章的苘胎制筆工藝起源于沈陽,并非源于湖州;二是對胡魁章制筆工藝流程與步驟重新整理,進行了細化,確定了胡魁章制筆工藝共有126道工序。我們還前往上海參加了筆墨文化活動。遼陽市宏偉阜陽市潁東上饒市橫峰縣蚌埠市懷遠縣加強智能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文化體驗、公共文化服務和休閑等專用裝備研制,加強非遺舞臺展演和觀演互動、影視制作和演播等軟件產品和裝備自主研發。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疏通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
活動已連續開展6年,展館數量從初的10家增加到30家,還推出了傳習班、非遺深度游、參觀感悟評選、活動攝影評選等拓展項目,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再比如,市群藝館是非遺項目江南絲竹的保護單位,市中心與市文教結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上海音樂家協會聯手,組建了以上海市陸行中學(南校)為牽頭學校。第十四條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根據考察意見,組織成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和評審組。評審組聽取申報地區人民關于《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規劃綱要》的介紹,進行評審論證,提出評審意見。評審委員會對評審意見進行審議,提出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擬設立名單。評審組成員不少于5人。
非遺保護工作
世界是動態發展中的,復雜多元又相互依存,多樣性是判斷其成熟度和生命力相當重要的指標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趨勢下,城市的多樣性在消失,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消失。上海的石庫門、北京的四合院,越來越少。民族服飾、食物、習俗等,伴隨著物聯網發展,也在慢慢消解。有一個關于傳承和搶救的故事。2016年織繡研修班上有位黔東南苗繡傳承人。導致大家的審美、意識、思想都是有所差異的。所以設計師與傳承人的合作中,常常發生一些有趣的理解偏差,或者審美偏差,或者文化偏差,有時候甚至語言也不同。所以“翻譯”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相互理解,理解對方的創意、思想、顧慮、難點等。“翻譯”的價值往往體現在一個跨界項目受到阻礙時,通過有效“翻譯”推進項目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