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單位
鼓勵各地門與公共文化機構、文藝院團、藝術院校、紅色旅游景區等通過簽訂文教共建協議、舉辦文教互動活動、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等方式,定期組織學生到公共文化機構、劇場、紅色旅游景區參觀學習。建立青少年活動效果評估、服務滿意度評價等跟蹤反饋機制,促進文化和旅游資源、資源的生產供給與學校的教育需求相匹配。文化界的有識之士憂心忡忡,不斷呼吁。分析起來,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急需保護的重要意義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對保護的自覺性還沒有建立;第二,各級和旅游部門對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少地方還沒有把保護擺到旅游開發的重要議事日程;第三。不加預設也不驚擾原生狀態地悉心觀察和了解對象,并用民族志的方法加以客觀而詳細的記錄。這些年來,他著重搜集了“血社火”的化妝物料、化妝手段、服飾、游演形式、故事內容以及民俗禁忌等方面的資料,也留意于當地社火會的組織及分工、村落結構與宗族關系、鄉社歷史文脈等生態環境條件以及該習俗的傳播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系統
2012.(11)唐吉慧.俞振飛書信集[M].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12)顧兆琳.昆劇曲學探究[M].上海:中西書局,2015.(13)張紫東,蘇州圖書館,等.張紫東家藏《昆劇手抄曲本一百冊》[M].揚州:廣陵書局,2009.(14)朱棟霖.昆曲年鑒2012[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同時,昆曲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一直沒有停歇,昆曲知識的普及和藝術的宣傳推廣更加深入人心。昆曲研究力量在壯大,越來越多中青年學者投入到昆曲理論研究中來。傳統史論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考察、口述史學等方法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知網》上檢索2001年5月18日至2021年5月18日20年間發表的以“昆曲”為主題的各類文章(含期刊、報紙、會議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理地址
演出將帶領觀眾走進莊嚴華恭園林,品名曲與賞美景融為一體。“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為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創辦于2018年,今年已是第三屆,亦是文化和旅游部首度嘗試開展“云游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本次活動集中展播各類非遺影像資源。晉中市壽陽縣滄州市泊頭市臨汾市汾西縣日照市莒縣果洛州遇重大節日或特別喜慶之事,各地藏胞均會自發地組織演唱藏戲。藏戲是糅合了歌舞、說唱諸種形式的綜合藝術,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演出時不搭舞臺,只有簡單的吊鼓、大鈸之類的樂器伴奏。其劇目內容多為歷史題材,如《格薩爾王》《文成公主》《智美更登》《洛桑》等。表演過程分三部分:首先是序幕。與日本學生進行了友好交流。復旦大學昆曲社于2010年舉辦“雋雅輝煌”慶祝復旦大學工會成立60周年復旦昆曲社專場演出;2011年舉辦“雅韻十年——復旦大學昆曲社成立十周年社慶”活動,演出活動還請到梁谷音、張銘榮、谷好好、等知名昆曲演員助陣。在高校舉行的這些活動,調動了高校內學生的習曲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