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播方式多樣化
新媒體的概念最早是由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提出。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知乎等移動互聯網信息平臺,以及微博、推特、臉書等互聯網社區的出現豐富了新媒體平臺的形式,從文字到音頻、視頻再到互動形式,為廣告傳播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也正因如此,才吸引了大量的傳統媒體廣告主將目光轉向各新媒體平臺。

2、傳播范圍廣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數量的國家的現狀,決定了民龐大的基數,網民的數量也決定了新媒體廣告的傳播范圍。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上半年新增網民2968萬人,較2017年末增加3.8%,互聯網普及率達57.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98.3%。除人口數量外,國家經濟發展也對新媒體廣告的傳播范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自改革開放后,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并且在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國民的人均購買力,還為國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福利政策,使得人們使用互聯網的費用極大地降低,民的數量快速增長。

3、打破了時空局限性
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局限性,而集聲音、圖像、動畫為一體的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新媒體出現之前,廣告主將大量的廣告投放在電視、雜志、廣播等媒介平臺上,但是投放在這些平臺上的廣告,要受到相對于新媒體渠道更多的“把關”,播出頻道、播出時間、播出先后順序等都相較于新媒體更加嚴格。正是由于過去在傳統媒體上刊登廣告要受到出版時間、播出次序、運輸路程等因素的影響,受眾不能及時獲得廣告信息。但是,隨著現今新媒體的普及,受眾隨時隨地都能接收到廣告制作商發布的廣告,并且受眾也能夠參與信息制作、發布的過程,從而帶動互動性及接收意愿的提高。

4、傳播效果
基于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廣告中利用大數據營銷的方式越來越常見。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通過互聯網抓取各種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能夠更地掌握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動機等,之后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對受眾進行細分,在劃分出細分市場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廣告投放,實現廣告效果的化。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廣告投放,是、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主要的廣告方式。用戶根據自身興趣瀏覽某一種類的商品,無論是否購買,當該用戶下次使用APP時,系統會根據賬號主體最近一次的瀏覽記錄自動推送相關商品。微博、、等APP推薦的內容,也是依據用戶的瀏覽興趣、偏好進行分類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