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情況下,土壤水分是處于非飽和狀態的,尤其是根區周圍的水流,是土壤處于不飽和狀態下進行的。在不飽和水流過程中,土壤水的含量和狀態是經常變化的,所以用定量的方法說明不飽和水的數字模式是很困難的。非飽和土壤的導水率,隨水量和水勢而變化。作為不飽和水流的驅動力是基質勢梯度與重力勢梯度,而又以基質勢為主。所以,在非飽和流體流動中,土壤水分總是從水膜厚的地方流向水膜薄的地方,由毛管彎月面曲率半徑大的地方流向曲率半徑小的地方,或是由土壤吸力低的地方流向吸力高的地方。
當土壤水分減少時,大孔隙中的水首先被排走,由空氣取而代之,使土壤導水斷面的面積減少。當大孔隙中的水完全被排走后,只有小孔隙充水,這些小孔隙的導水能力很低,因而導水較慢。大孔隙充氣后,阻礙水分的流動,使水分迂回曲折的流動,增長了水分的移動距離,使流速變緩。在質地較粗的土壤中,大孔隙的水流干后,在土粒之間的接觸處,保留有觸點水,它們之間彼此不聯系,因此導水能力明顯下降。
在飽和流動時,砂土、質地粗的和有結構的土壤滲水快,也就是說導水性最好,一般情況下,不容易出現積水.但在不飽和土壤中的水流,在一定土壤水吸力的水平下,質地細、小孔隙多的土壤和粘土反而比砂土的導水性好。其原因是,在一定吸力下,這些土壤的充水孔隙比砂土多。從導水率的變化幅度看,砂土的不飽和導水率變化較為劇烈,壤土次之,粘土變化比較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