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標準
類別
在BRC食品技術標準取得成功以后,受英國國家的鼓勵,英國的貿易團體之間還在繼續合作,以期在其他方面取得進一步的一致和成就。這使得BRC其他標準相繼問世.BRC全球食品標準包括四個標準:
BRC全球標準-食品
BRC全球標準-消費品
BRC全球標準-食品包裝
BRC全球標準-非轉基因食品的身份保持
必要性
1英國大多數大型零售商,全球高端的食品生產企業,只選擇通過BRC全球標準認的企業作為供貨商。大多數零售商會要求制造商提供BRC認書,并滿足其零售客戶的法律和質量要求。
2該法不強制要求出口英國及歐洲的外國公司遵守BRC標準。但是正如其名,全球標準已經成為多個行業(食品、非食品類消費品及包裝材料)廣泛接受的供貨商標準,不但用于零售商品牌產品制造商的評估,也用于品牌產品的評估。
3許多歐洲及全球的零售商(如澳大利亞)在選擇供貨商時,作為條件之一,也會要求提供BRC書。
4另外,某些國際品牌擁有者還會在其世界各地的制造廠推行BRC認。
5執行該標準的好處之一是它符合“合理措施”的法律要求,因此其認并非貿易障礙,而是滿足法律要求的一個手段。
目標
提高供應商的標準和一致性,避免產品失誤
消除由于遵從不同標準而造成的食品生產商的多重審核
更好支持生產供應鏈各個層次的零售商的目標實現
提供簡練的信息
益處
統一的標準和協議,是評估工作可以由已經獲得歐洲標準(ISO/IEC指南65)認的檢測認機構承擔。
供貨商只需要進行一次認,就可以向所有接受本標準的客戶提供自己的情況。
覆蓋面廣,涉及所有與產品的安全性與合法性相關的內容。
要求供貨商和客戶共同努力,互相監督。
在評估條款中,對實時監控及對不符合標準之處的整改行動的跟蹤與確認提出了要求。
檢測機構根據國際標準認,當由其它國家提供產品貨源時,這些檢測機構提供的認可以被廣泛接受。
認意義
不強制要求出口英國及歐洲的外國公司遵守BRC標準。但是正如其名,全球標準已經成為多個行業廣泛接受的供貨商標準,不但用于零售商品牌產品制造商的評估,也用于品牌產品的評估。認審核通過后,認機構會為組織發放BRC認書。許多歐洲及全球的零售商(如澳大利亞)在選擇供貨商時,作為條件之一,也會要求提供BRC書,BRC認成為打入國際市場的重要認。
認產品
BRC認產品有四大方面的內容:
食品(Food)
消費品(ConsumerProduct)
食品包裝(FoodPackagingmaterial)
儲存與配送(StorageandDistribution)
非轉基因食品(NonGMFoods)
BRC認培訓費用明細:
培訓項目費用RMB
合同訂金8000
階段模擬驗廠(第1-2天)5000
1,HACCP體系(第3-5天)6000
2,質量管理體系(第6-8天)8000
3,工廠環境標準(第9-10天)8000
4,產品控制(第11天)8000
5,加工控制(第12天)5000
6,人員(第13天)4000
評審陪同(第14-15天)5000
費用合計57000
該標準涵蓋了以下幾個重要的主題:
HACCP系統
質量控制系統
工廠環境標準
產品及過程控制
BRC認:糧食安全新問題
科學家、環保人士及農業倡導者提出這一問題:使用越來越多農業化學物所帶來的回報,是否值得冒這一風險。
在過去幾周,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變得激烈,BRC認一系列聲音呼吁,應對此采取相關措施。甚至美國環境保護局因此被起訴。
批評人士稱,他們擔心,推動全球糧食產量增加或為和環境增添風險。
隨著一些地區農業化學物使用量的增加,化學物殘留已出現在美國農墾區的水和空氣系統中。
重點關切集中在兩大交匯趨勢:
,全球對於糧食、燃料和飼料需求的上升,正促使大量農民對作物使用更多、以及化肥,以便增產。
第二,某些過去流行的科技開始屬技術,一些農民發現,必須使用更多化學物以清除野草和害蟲。
美國凈水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CleanWaterAgencies)立法主任PatSinicropi稱:“產量在上升,農業所面臨的愈發加大的壓力,迫使其在相同土地上盡可能多產,從而導致化學物使用越來越多。”
濫用農業化學物危害及環境這一觀點,很少有人會表示異議,近期的討論則集中在何時會越過底線。
行業人士表示,美國當局的監管嚴密,足以保安全。
杜邦公司(DuPont)執行副總裁JimBorel說:“任何一項技術都有風險。”杜邦預計其、及其他農藥產品的銷量將強勢增長。
Borel在采訪中說:“人們往往過分關注于問題,或者是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的擔憂。”
“但是,如果我們要在未來40年養活100億人口,就必須將農業產出翻番。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合作,也需要密切注視挑戰與風險。”
持相反觀點的人表示,贊同增加糧食產量是必要的這一說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北美辦公室發言人TeresaBuerkle稱:“為滿足日益龐大的世界人口的糧食需求,我們需要增加糧食產量,但我們不能以犧牲自然資源基礎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