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啟動儀式上,企業家代表陳榮國就“水泵智造”這個話題侃侃而談。他的整個講演過程中,始終不離“創新”兩字。
陳榮國原本從事教育培訓行業,之后轉行做了水泵,行業跨度有點大。新一輪發展中,水泵行業也面臨新的轉型,作為新入行的“菜鳥”,陳榮國有著不少感觸
大溪鎮大溪北路兩側,不少水泵公司沿路一字排開,陳榮國的公司位于其中,看上去并不十分起眼。和公司的門面比起來,陳榮國更在意公司的“內功”。
成立公司后,陳榮國并不急著生產產品,他不想重走傳統水泵制造的老路,他想走科技創新的路子。“會造水泵的大有人在,創新型水泵的市場占有率卻還不高。”因此,陳榮國的想法是,先搞研發,再搞生產。
憑借此前在教育行業上的優勢,陳榮國組建了一支由5名博士領頭的科研團隊,專門對智能化水泵進行研究。第一年,陳榮國一口氣砸下780萬元用于研發。
“傳統水泵行業在智能化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陳榮國說,傳統水泵沒有充分考慮水的特征,其實水是有線性關系的,水可以很柔軟,也可以很堅硬,隨著壓力的變化而變化,而這是一般的水泵無法控制的。
經歷近一年時間,一個成熟的產品初具雛形。“產品的研發過程,就是不斷推翻過去的過程。”陳榮國說,研發就是不斷攻克新的技術難題,不斷顛覆過去的產品。短短一年時間,陳榮國的科研團隊獲得26個專利,其中發明專利6個。
說起自己的產品,陳榮國很驕傲。在產品展示區域,他直接將自己的產品與傳統水泵進行比較,他認為,只要在操作上一比較,客戶自然能看出懸殊。
首先是靜音,新控生產的水泵在運作時只會發出一點細微的聲音,相比以往傳統水泵的大動靜,這個聲響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其次是外形,新控的水泵看上去像個小小家電,更有些像熨斗,一改往日水泵給人的“粗獷”形象。
說起這個,陳榮國頗為得意,“我就是想讓水泵變成一種小家電,而不是以往的機電類產品,和老百姓有距離感。”
工程師現場會診,研發中有客戶的意見
產品的最終價值是服務客戶。為了讓客戶滿意,陳榮國和他的團隊一邊搞研發,一邊讓客戶試用產品,不斷讓客戶反饋、挑刺,客戶反映的意見成為改進產品的動力。
“我們有專門一批工程師負責在外面收集、解決問題。”陳榮國說,某個地方的客戶反映問題,就讓工程師現場會診,為客戶解決問題,也把發現的問題帶回來。這樣,公司也因此積累了不少改進的經驗。
有一次產品在小試階段,接到客戶反映水泵出現頻繁啟動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在之后的技術測試中已經被解決,陳榮國當即決定,對這一批次的產品進行全國召回。這次,共有1萬多臺產品被召回。
“其實這不應該算是質量問題。”陳榮國說,但既然已經有了更好的產品,他認為就該讓客戶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召回1萬多臺水泵,對我來說不是損失,反而在無形中增強了公司的品牌價值。”陳榮國說,這一行動不但能展示他們正在逐步挑戰的高難度技術,也讓經銷商和客戶對他們樹立信心,也樹立了公司敢于承擔責任的誠信形象。
對于陳榮國來說,技術的不斷研發,也是對自我的不斷顛覆,過去研發的產品不斷被更新。“有時候我會不斷冒出新的想法,一些普通水泵常見的問題,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我卻總在想能不能去糾正它。”
陳榮國認為,生產出的水泵要安全、穩定、節能減排。這幾個字看似簡單,要想做出來,卻要走一條很漫長的路。
智造發展,最重要的還是人才
在陳榮國看來,跨行業雖然有風險、有挑戰,卻也讓他受益匪淺。
陳榮國說,從事教育培訓和水泵行業雖然大相徑庭,但兩者并非完全沒有聯系。“在教育行業累積的很多東西,都是有用的。”陳榮國說,比如管理、和人打交道、契約精神等,在兩個行業都是相通的。
對于陳榮國來說,企業眼下最緊缺和最需要的,還是人才。“走智造的發展路子,依靠產學研結合,最重要的還是人才。”依靠著以前積累的人脈,陳榮國不斷挖掘新的人才。
市政府成立的科創服務中心,給像陳榮國這樣求賢若渴的企業家們提供了一個平臺,通過科創服務中心,和更多的企業合作對接,解決技術上的難題,自然使陳榮國的研發更進一步。
今年經濟形勢雖然不樂觀,但陳榮國對公司的發展卻很有信心,抱著“只要產品好,不愁賣不出去”的理念,他覺得,在水泵智造這條路上,他能走得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