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監測先行。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推動和對環保投入的增加,處于環保產業鏈最上端的環境監測行業也將迎來快速發展。
本期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主要關注空氣監測儀器行業的情況,相關上市公司包括先河環保(21.580, 0.43, 2.03%)、聚光科技(17.230, 0.48, 2.87%)、雪迪龍(22.86, 0.47, 2.10%)和天瑞儀器(26.150, 0.87, 3.44%)等。
國產儀器檔次低,收購越發起勁
環境監測儀器可分為實驗室分析儀、工業過程分析儀和遙感遙測儀3類。
實驗室分析儀器是通過對液體、氣體、土壤等樣本進行采集、分析、試驗的終端分析儀器。
工業過程分析儀又稱在線分析儀,用于工業生產流程中對物質的成分及性質進行自動分析與測量儀器儀表總稱,重點為燃燒控制、廢氣安全回收、流程工藝控制、質量監測所需的自動化分析產品,所顯示的數據反映生產中的實時狀況。
遙感遙測儀是運用傳感器/遙感器等非接觸型技術對環境污染的性質、特征和狀態進行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的儀器儀表。這些主要包括對大氣污染、水域污染及污染源進行遙感遙測,還要建立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及衛星圖片解析系統,對環境生態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當前,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面臨的現狀不容樂觀。國產的環境監測儀大多是中低檔產品,產品功能單一,故障率高,附加值低;在使用的時候還存在監測頻次低、采樣誤差大、監測數據不準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影響了環境管理的科學決策和執法的嚴肅性,而且容易打擊企業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因此,高質量的分析儀、專用監測儀器和自動監測系統多是國外引進的,國產儀器占的市場份額很小。
“目前空氣檢測儀的消費對象主要是政府、科研機構或者重度污染型企業。官方有幾十個環境監測站,用的檢測儀大部分還是進口美國的,國內的公司要不代理國外的產品,要不只是研發比較低端的產品。”國家環保總局華南環科所陳來國博士告訴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
不過,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推動和對環保投入的增加,環境監測面臨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根據環保部等三部委共同發布的《國家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環境監測領域規劃總投資400億元。其中環境監測儀器及運維服務的投入將占據絕大部分,規劃的落實將極大地促進整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
而且,未來在環境監測對象、范圍和標準上,都將有大的提升。監測對象上,將從單因子監測轉向多因子復合監測,在繼續監控SO2、COD的基礎上,將不斷加強對NOx、氨氮、總磷、總氮、VOCs、重金屬、溫室氣體等多因子的監測監控。
在監測范圍上,將由局部的點源監測轉向區域監測(大氣和水的區域聯防),從局部重點城市的監測轉向覆蓋區縣級的監測。
隨著市場的擴大,環境監測行業內的收購和合作也越來越多。
先河環保于2013年10月25日發布公告,正式宣布以623.3萬美元收購一家美國CES公司60%股權,進軍重金屬監測領域。2014年3月10日,公司又公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簽署大氣污染治理戰略合作協議,并與該中心合作成立工業有機廢氣治理技術研發機構,服務環境保護。
2013年12月23日,天瑞儀器公告稱,以14.79億元收購宇星科技51%的股權。天瑞儀器主營業務為實驗分析儀器的生產和銷售,通過此次收購公司將獲得宇星科技環境在線監測儀器及系統、環境治理工程、環境設施運維等方面的全部業務及人才資源,拓展產品線,共享客戶資源,快速獲取環境保護領域的市場機會,提高公司總體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
第三方運營方興未艾,廠商轉型
目前,在環境監測儀器行業,一種名為第三方運營的服務正在逐漸興起。
第三方運營是指環保部門委托從事環保技術服務的專業公司對轄區內的在線監控系統進行統一的維護和運營管理,這些公司一般是獨立于被監測企業和環保部門的第三方實體。
在這種運營模式下,監測企業不僅提供設備,同時也承擔大部分的設備維護、數據采集工作,使環保部門能夠專注于數據分析與污染溯源等研究行為。
隨著環境監測第三方運營的逐漸展開,一些環境監測儀器生產商開始向綜合環境監測服務商轉變。
早在2012年8月,先河環保就中標了山東TO模式空氣站推廣項目,開創國內空氣質量監測第三方運維之先河。最近根據山東省環保廳要求,先河環保又承接原深圳中興公司以TO模式運營的濱州6套空氣站,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申銀萬國發布研報認為,從行政監測下的設備采購到未來“監測”分離,政府于2014年有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監測區域先行推進第三方運營維護市場,年運營市場規模有望超30億元。先河環保在山東TO模式拔得頭籌后,2014年有望在河北、河南等省份大力推進,公司價值有望得到重估。
雪迪龍也在積極拓展運維服務。興業證券(7.99, 0.06, 0.76%)分析師汪洋于2014年2月28日發布研報稱,目前雪迪龍已在全國建成了49個運維中心,共計有近300個運維人員。從2012年脫硝放量增長的角度來看,經過了2013年為期一年質保期,2012年上的脫硝監測設備運營服務將會在2014年放量,按照運維人均產值25萬元來計算,保守估計2014年公司將有超過7500萬的運維收入。
上述分析師汪洋認為,由于污染源監測一直存在排污企業“自買手銬”、監測設備和數據造假的問題,監測儀器購買及運行維護的高昂費用也是排污企業不愿承受之重,從環保制度要求和排污企業訴求來看,未來污染源監測的發展趨勢都是第三方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