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此前制定的試點方案,“織網工程”要建立“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的總體架構:“一庫”即為公共信息資源庫;“一隊伍”指網絡信息采集員隊伍;“兩網”指的是社會服務管理網、社區家園網;“兩系統”指的是綜合信息采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謝育庭在姓名欄中輸入“謝育庭”三字,不到一秒鐘,他的聯系電話、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社保等信息,自動出現在表格一樣的網頁上。 “我之前辦理過業務,系統把我的資料都記錄到數據庫中,再要辦事就很方便。”他介紹說,按照社會服務管理網給他開放的權限,沙湖社區居民只要到他這里來,簡單核對身份后,就可以辦理民政、計生、勞保等8個大類,共計43項業務,“不需要再幾個部門都跑一遍,這里就可以一站式解決”。 謝育庭是深圳市坪山新區沙湖社區網絡綜合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在今年8月被選中擔任窗口接待員后,他已經運用這套系統為居民辦理社保領取、殯葬補貼等數百件業務。 對這套系統,他的評價是“方便很多”。這種方便不僅表現在節省居民的辦事時間,也把他從紛繁復雜的資料審核中解放出來。 “我這里還只是辦理一些基本的、最常用的業務,這個系統還有不同的權限向其他部門開放。”謝說,在最高權限層面上,坪山新區內所有信息,包括涵蓋實有人口、法人(機構)、房屋(城市部件)等動態鮮活信息,均出現在數據庫中,“一個數據庫,就能全面掌握坪山新區的所有信息”。 這是深圳市坪山新區承擔“織網工程”綜合試點的一項成果。這個試點任務要求坪山以信息技術手段為依托,整合各類“條”、“塊”的公共基礎數據,實現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 一言以蔽之,坪山新區要進行政府大數據應用的綜合試點。 信息架構:從“川”到“井” 2013年6月19日,坪山新區召開社會建設“織網工程”綜合試點示范社會建設動員部署大會,“織網工程”正式啟動。 根據此前制定的試點方案,“織網工程”要建立“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的總體架構:“一庫”即為公共信息資源庫;“一隊伍”指網絡信息采集員隊伍;“兩網”指的是社會服務管理網、社區家園網;“兩系統”指的是綜合信息采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試點剛剛啟動,如何建立公共信息資源庫的關鍵問題便擺在試驗者眼前。 在傳統的政務信息系統結構中,往往采取相同業務部門建立統一數據平臺,不同業務部門數據平臺則互不相通,譬如計生系統可以在省、市、區(縣)三級業務部門上共建信息平臺,但這個平臺不會與民政或者勞保等關聯,這種系統架構被總結為“川”字形結構。 在“川”字架構下,民眾辦理業務時,往往因為需要幾個部門的證明文件,而頻繁奔波于部門之間,這是造成民眾抱怨政府部門辦事難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其背后,是業務部門對各自核心權力的把控和運用。 “不光是居民覺得辦事麻煩,我們自己去辦事,也是要幾個部門跑來跑去。”沙湖社區工作人員盧景光對記者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數據庫之間的共建共享是唯一的辦法。 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坪山新區通過向深圳市政府申請和協調,在縱向上實現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的數據聯通,橫向上通過深圳市公共信息資源庫,獲得了30多家市直單位和區內所有部門數據,涵蓋坪山所有實有人口、法人、城市部件、事件信息實時數據。 記者了解到,這一過程中,有部門因數據“保密”要求,對公共信息資源庫開放數據的步伐并不一致。 在破除部門信息壁壘之外,坪山新區還將出租屋總管、計生和數字化城管3支隊伍整合,建立了一套專業信息采集員隊伍,為公共信息資源庫補充動態信息。與此同時,坪山將全區劃分為450個基礎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信息采集員,另匹配了一定比例的機動力量。 數據運用:為預判提供可能 公共信息資源庫建立之后,如何應用數據實現社會服務和管理,是另一個關鍵問題。 邱蘇榮是坪環社區網絡綜合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社會服務管理網上線之后,又對社區家園網進行升級改造,這兩者結合起來,希望能達到的效果,就是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申請業務,來到服務中心后就可以一站式解決。 不過,對于坪山新區來說,此次“織網工程”的重點任務,恐怕還是如何運用大數據的理念,充分挖掘公共信息資源庫的數據,實現多角度社會服務和管理運行狀態的預判、預警,為實現政府“循數管理”提供支撐。 坪山新區社工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基于公共信息數據庫開發的決策支持系統,坪山探索了3個跨部門決策的專題應用,分別為勞資糾紛預警、轄區經濟運行情況預判和自然災害應急預防。 記者了解到,勞資糾紛預警的設計思路是以月為周期,通過對企業工資發放、勞動投訴、用水、用電、納稅、用工、社保、落后產能退出等八個指標的統計分析,生成企業經營不善的先兆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指標發現勞資糾紛隱患,分級預警,同時將預警信息分撥給勞動部門處置,減少勞資糾紛事件的發生。 轄區經濟運行情況預判,則是通過對轄區內能耗、活躍度、增長指數三個總體指標的長期跟蹤,側面對轄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做一個外圍的總體預判。 而針對自然災害應急防御,梳理的數據包括了水庫、河道、易澇點、在建高空作業的建筑工地等14類信息,對應不同等級臺風和暴雨的應急預案,結合電子地圖,自動關聯不同等級臺風和暴雨相關的設施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