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www.stcn.com)11月29日訊
在中國經濟增長減速的背景下,總競爭力指數的下降體現出了我國企業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提高自身經營效益刻不容緩。
從盈利、成長和規模三個分指數來看,除了規模指數有小幅度的增長之外,盈利指數和成長指數均大幅度下降。這說明中國企業還沒有徹底改變規模發展的慣性路徑,戰略性轉型和國際化之路依然是路漫漫。
不同于以往的以營業收入為標準的500強排行指標以及相關分析,上海財經大學500強企業研究中心昨天發布“2013上財中國500強企業競爭力指數”名單。總體競爭力指數連續3年下降,今年下降尤為嚴重。前10強被銀行業包攬,分別是工商、農業、建設、中行、民生、興業、招商、浦發、交行、光大。
競爭力指數下降明顯
據文匯報報道,上財500強企業競爭力指數以2004年為基期(取值100),2011年的總指數為108.78,2012年總指數為105.37,2013年總指數為94.87,較上一年度下降近10個點,連續3年均呈下降趨勢,2013年下降尤為嚴重。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500強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江若塵表示,從宏觀層面分析,2011年的歐債危機對中國企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2012年受到歐債危機的波及效應,中國500強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尤其是500強的“主力軍”——鋼鐵、煤炭、石油、遠洋等企業虧損嚴重,導致競爭力指數在2013年表現出嚴峻的下滑態勢。在中國經濟增長減速的背景下,總競爭力指數的下降體現出了我國企業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提高自身經營效益刻不容緩。
從盈利、成長和規模三個分指數來看,除了規模指數有小幅度的增長之外,盈利指數和成長指數均大幅度下降。“這說明中國企業還沒有徹底改變規模發展的慣性路徑,戰略性轉型和國際化之路依然是路漫漫。”江若塵說。
民企仍處于較弱地位
競爭力排名前100強中,民營企業占24家。從總體數量上說,民營企業在競爭力、盈利性、成長性以及規模上處于較弱地位,進入100強的數量只占到24%、41%、29%和12%。從各指標相對比來看,民企在規模上處于最弱地位,但在盈利能力上處于較強地位。
江若塵分析,2012年,在“民間投資36條”及實施細則開放和鼓勵的領域,民營投資得到一定增長。但整體上,民營企業在進入真正高含金量和壟斷的行業時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在金融領域,民營投資無法涉足主流借貸市場;在民航領域,民營航空在航線及時段等核心資源配置上往往被差別對待;在石油領域,民營企業常常因為拿不到原料而產能閑置;鐵路部門雖多次表態歡迎社會資本投資,但民企始終無法在投資決策、施工建設、財務結算以及人事任免等方面獲得相應的權利。
而從行業來看,銀行業自2004年以來一直處于領先的地位,2013年指數再創新高,達到183.03。銀行業近幾年的良好表現源于銀行業以外企業的良好表現,大企業擴張與投資極大地促進了銀行業務的發展。而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與制造業企業的“利潤鴻溝”越滾越大。
要扭轉大而不強格局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競爭力的支撐,上財500強指數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500強企業的競爭力水平,也反映出中國經濟下行背景中大企業的波動。
競爭力指標主要包括了擴大市場份額、可持續性發展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并考慮規模、盈利、成長等層面因素,通過11個指標計算出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在專家看來,通過競爭力指數分析,能夠深入剖析企業競爭力的強弱程度,能夠比較不同行業、區域的競爭力差異,能夠分析產權安排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系數。
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大企業對宏觀經濟的低速增長適應能力較弱,國企和民企的營業收入增速和凈利潤增速都在持續下降。江若塵表示,由于大企業規模巨大,內部管理復雜,在需要盡快做決策時并沒有給予靈活的反應。我國大企業需要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提高企業的增長質量和效益,重視企業的盈利性,謀求企業從量變向質變進行轉化,成為真正引領經濟發展的“龍頭”。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