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試驗法對正火工藝的探討 圖1為某廠的變速器中間軸鍛件毛坯,材料為8620H。據統計,正火后的硬度為140~150 HBW。一般情況下,鋼的硬度為160~203 HBW時,其切削性能最好。 圖2為正火工藝的控制曲線。不難發現工藝主要由6個主要參數因素控制:A:加熱時間t1;B:加熱溫度τ1;C:保溫(一)時間t2;D:風冷時間t3;E:保溫溫度t4;F:保溫(二)時間t4。以下利用正交試驗法對正火工藝進行試驗設計和分析。 一、正交試驗法的概述 二、正火工藝試驗的設計和分析 1.試驗目的和指標 試驗目的:提高鍛件的可加工性,得到適應切削加工的硬度(160~180 HBW)。 考核指標:鋼材硬度HBW值。 2.制定因素水平表 由圖2和上述可得,影響正火工藝的主要因素有: A:加熱時間t1;B:加熱溫度τ1;C:保溫(一)時間t2;D:風冷時間t3;E:保溫溫度τ4;F:保溫(二)時間t4。 各因素水平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資料通過分析制定,其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試驗可用二水平正交表(如表2所示)進行。 試驗表的安排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表中已列好試驗方案八個,表中的每一個橫行給出了一組試驗方案。例如,第一組試驗方案為:A1 B1 C1 D1 E1 F1 3.試驗并進行試驗結果的分析 進行試驗,并將試驗結果,即所達到的指標記入相應的試驗方案旁,如表4所示。 由試驗分析表可得,方案3、5、7均可到達指標的硬度范圍,但從切削角度篩選,方案7較優。從R值看出,RE=6最大,說明保溫溫度τ4在試驗指標中是主要原因。按主次因素可排列如下: 最優方案一般就是最優水平的組合,所謂最優水平的組合就是指由全體因素最優水平組成的試驗條件。在表4中選出最優水平如表5所示。試驗的硬度結果為168HBw。 如果沒有其他需要調整,最優水平組合可作為最優方案,并按此方案進行試生產。如果生產后效果還不夠理想,可進行第二次正交試驗,以尋求史好的條件。 經最優方案進行試生產,鍛件毛坯硬度為168HBw,已完全滿足了切削加工的要求。故將其方案定為該鍛件的生產工藝。其工藝曲線如圖3所示。
熱處理是改善鋼的組織與性能的基本途徑之一,它是機械零件加工制造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序。而作為預備熱處理,鍛后正火是為了消除前加工工序(鍛造)的某些缺陷,并為隨后的工藝操作(機械加工、淬火等)做好準備。正火的目的就是為了細化晶粒,改善組織,提高鍛件的切削加工性能(在材料角度上,硬度和組織影響最大)。因此,為了提高鍛件的可加工性,進行正火工藝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