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麗江寧蒗地震(我們在一起)
麗江寧蒗地震后損壞了大量房屋,景點設施。瀘沽湖曾經的美麗景致也遭到一定的破壞。
“全村的房子沒有不開裂的,所幸的是地震時本村僅有一位老人在幫著鄰里喂牲口,墻倒后被壓傷。” 阿青多杰說,村里過去都是傳統的木楞房,后來,又因為保護天然林,減少木材使用量和木楞房怕火災等原由,村里陸續建起磚木或土木結構的民房,大多數還是今年建起來的。
“內傷”,是祖祖輩輩居住在瀘沽湖洛水行政村竹地片區摩梭村(之前被當地民政部門命名為“女兒國村”)“6·24”地震災害的致命之痛。
重建>>>“要把災難變成契機,恢復傳統摩梭人的建筑風格,打造獨一無二的摩梭民俗風情特色景點。” 沙文明在接受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對永寧重建有了初步的計劃和設想,永寧是摩梭人的“腹地”,在接下來的重建中,遵照原始傳統進行恢復。沙文明表示,相關部門已經按照與城鎮化相結合、與抗震安居工程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等5個相結合的原則,及早研究擬訂災后恢復重建、特別是受損民居、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工作,時機成熟就立即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尊重民俗重建特色村
摩梭人楊槐青(漢名)說,他的家在此次地震中完全損毀,他原來開設了一家小作坊式的木雕加工廠,主要制作摩梭人傳統木制建筑的門窗。這次地震,得到了各方的關注,他希望能與外界的朋友一起努力恢復重建。
剛剛從“旅游脫貧”中“醒來”但還未能立起腰板的摩梭村,是目前瀘沽湖畔摩梭人“母系”生存環境保存較為完整的村落之一。“女兒國村”未來重建怎么辦?唯一的摩梭“母系”生存環境會不會因為地震災害面臨著挑戰?
6月26日下午,寧蒗縣委書記楊光銀,縣委副書記、縣長沙文明來到瀘沽湖至永寧鄉約10公里路程的洛水行政村竹地片區的摩梭村,對摩梭村地震后受災情況進行了進村入戶的現場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