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與熱處理工藝的緊密結合
發布者:
yflwzj 發布時間:2012-06-15 08:20:37 訪問次數:
新材料與熱處理工藝的緊密結合
低碳馬氏體是低碳低合金鋼經強烈淬火急冷后得到的一種顯微組織結構,具有優良的綜合機械性能以及良好的冷加工性和可焊性。近二十年來,我國開展了低碳馬氏體及其應用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例如,低碳馬氏體的強度比中碳調質鋼高1/3以上,且綜合性能良好,用來代替某些中碳調質鋼(如高強度螺栓等),可使構件重量成倍減輕;低碳馬氏體還具有很高的耐磨性能,可用來制造某些要求耐磨性好的零件(如拖拉機履帶板等)。總之,低碳馬氏體在石油、煤炭、鐵道、汽車、拖拉機等部門應用廣泛,收到了提高性能、減輕重量、延長使用壽命、簡化工藝、節約能源、節約合金元素、降低成本等技術經濟效果。
貝氏體鋼能夠空冷自硬,并將冶金熱加工工序與產品成型制造工序相連接,具有良好的強韌性配合、生產工序簡單、節約能源、污染少、成本低等優點,因而引起廣泛的重視。至今國際上空冷貝氏體鋼系列有兩類:一類是以英國P.B.Pickering為首于50年代發明的MO-B系貝氏體鋼,但因鉬的價格昂貴而使其發展受到限制;另一類是以我國清華大學方鴻生教授為首于70年代初期發明的MN-B系貝氏體鋼,現己發展有低碳、中低碳、中碳、中高碳系列十多個鋼種,應用到耐磨鋼球、襯板、齒板、沖擊錘、刮板、截齒、離心鑄管、汽車前軸、連桿、液壓支架等,取得了很好的技術效果和顯著的經濟效益,成為貝氏體鋼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國MN-B系貝氏體鋼己達到年產15萬噸的規模,在“九五”末期將達到70萬噸/年,占到全國特殊鋼產量的5%~10%。
大連鐵道學院戚正風教授等研制成功無萊氏體高速鋼,其合金元素與一般高速鋼相同,碳含量則降低到鋼水凝固時不形成共晶碳化物(萊氏體)、而又能在淬火回火后整體具有足夠的強度、韌性與硬度的水平。這種鋼加工成刀具后,通過滲碳,使表層得到≥70HRC的高硬度和600℃4次回火后仍能保持 67HRC的紅硬性,同時得到55HRC高強韌性的心部,可使刀具使用壽命提高幾倍。
70年代我國與美國、芬蘭等國家同時研制成功A-B球鐵,并獲得了實際應用,由于A-B球鐵既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又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因而被廣泛用于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的齒輪、連桿、軸類等結構件以及礦山磨球、錘頭等耐磨零件。80年代以后,國內外又從A-B球鐵化學成分與熱處理工藝兩個方面深入進行研究。前者通過提高合金成份來得到鑄態A-B球鐵,以期取消成本高、工效低的等溫淬火工藝;后者則努力完善熱處理工藝,提高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以提高生產效率。
免責聲明:線纜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