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行業液位計的出口退稅下調到20%,是由于匯率已經突破了人民幣兌美元1:7.5大關,在雙重壓力下,儀表出口企業的經營已經踩在了生死線上。
液位計網消息,淮安市紅旗儀表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愛春認為,“目前,運營較好的儀表出口企業的利潤大概在3%至5%左右,但是,同時也存在不少‘零利潤’和虧本的企業。”儀表出口貿易的增長并非代表出口行情和形勢好,而是大家都處在一種取舍兩難的無奈狀態下。
“以紅旗進出口有限公司為例,前期的投入大概在二十億元左右。如果繼續做儀表品出口業務,只有3%的利潤,但是放棄這個行當的話,至少會虧掉已投入資金的50%。對于準備進軍全國前五強的儀表品出口大企業尚且如此,那些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更不好說。”
淮安市紅旗儀表有限公司老板張愛春算了這樣一筆賬:美國市場上銷售的一臺液位計,市場的零售標價是50美元。這種儀表的設計商和經銷商都是美國公司,生產商是中國企業。美國公司將訂單下給一家香港貿易公司,每件價格為25美元;香港貿易公司轉手將訂單交給中國一家外貿公司,每件價格為11美元;這家外貿公司再向廣東和江蘇的兩家工廠訂貨,每件價格7美元;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廠的生產成本是6美元;美國公司拿到儀表后,以每件41美元的價格賣給商場。粗略計算下來,中國生產企業的毛利潤是每件1美元,中國外貿公司的毛利每件是4美元,香港貿易公司的毛利每件是14美元,美國公司的毛利每件是16美元,商場的毛利是9美元。這樣下來,中國內地的生產商和外貿公司總共才獲得了5美元,只有商品零售價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
為此,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城表示,中國儀表品出口多以定牌、貼牌為主,加工貿易占比近30%,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另外60%主要是半成品和其他形式出口,企業只能賺取少量的加工費,因此儀表行業
液位計的轉型是事不宜遲的。